其实什么是首因效应,什么是首因效应?人际交往中我们如何利用首因效应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什么是首因效应,什么是首因效应?人际交往中我们如何利用首因效应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社会知觉领域的首因效应比较为人熟知,它还有个更通俗易懂的名字——“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是指在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他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头脑中形成并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印象非常深刻,持续时间长。虽然,后来接收的信息也会影响人们的认知,但都无法与第一印象相提并论。首因效应包括一个人的谈吐、举止、服饰、相貌、神态等,这些对他人来说都是新信息,对感官的刺激比较强烈,有新鲜感。后来的接触也常常无法改变初次见面留下的深刻印象,有时因为首因效应带来的偏见,可能失去双方后续的互动机会,潜在的优点也无法显现。
历史上也有不少因首因效应而错失英才的当权者。三国时期,与诸葛亮齐名的谋士庞统面见孙权,孙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面黑短髯,形容古怪”,心中先有不快,于是以“待有用公之时,却来相请”将其拒之门外,即使鲁肃苦苦相劝也无济于事。庞统又去投奔刘备,“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于是打发他去“东北一百三十里”的耒阳县就任县宰。庞统两次自荐均未获得成功,主要原因就是未能给孙权和刘备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所以没有得到重用,才能也无从发挥。
首因效应在人际认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以实验的方式证明了这一点。洛钦斯编写了两个关于学生詹姆的故事:一段故事把詹姆描写为一个热情而外向的人,比如,他和朋友一起出门,不仅与熟人聊天、打招呼,也和刚认识的人打招呼;另一段故事把詹姆描写为一个冷淡而内向的人,如独自回家,不主动和人打招呼。洛钦斯把这两段故事进行了不同的顺序编排,第一组将“热情外向的描述”放在前面而“冷淡内向的描述”放在后面;第二组与第一组相反;第三组只有“热情外向的描述”;第四组只有“冷淡内向的描述”。接下来,他让中学生阅读这些故事并对詹姆的性格进行评价。结果发现,第一组中有78%的人认为詹姆热情外向,而第三组有95%的人这样认为;第二组中只有18%的人认为詹姆是个外向的人,第四组中只有3%。这个实验说明,在人际认知中,首因效应影响显著。
在跨文化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首因效应在北美被试者和亚洲被试者之间存在差异。在实验中,被试者阅读一段描写个人行为的文字,然后评价这个人的个性。在阅读之前,研究者提供给被试者一些特质信息使他们产生对某些个性的期望,比如亲切、体贴、热情、无私和合作等。北美被试者会使用所获得的“初始信息”来对这个人进行认知和判断,而亚洲被试者则将他们的评价建立在“全部信息”的基础上。北美被试者比亚洲被试者对他人印象表现出更强的首因效应,更容易受第一印象的影响。
热手谬误与赌徒谬误
相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在社会认知领域的应用虽然没有那么广泛,但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因效应是指在总的印象形成过程中,最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但在实际生活中,它确实没有首因效应普遍和明显。近因效应的出现需要有两个前提:一是不断提供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二是原来的印象已经随时间推移而淡忘。
近因效应在认知决策中的应用更深入一些,比如,人们在知觉随机序列时往往会出现偏差。举例来说,在抛掷硬币的游戏中,如果连续4次都是正面,那么参与者期望接下来还是正面的结果被称为正近因效应,也叫热手谬误;而认为接下来该出现反面的结果,被称为负近因效应,也叫赌徒谬误。这两种谬误都被称为随机序列知觉中的近因效应。
研究者最初认为正近因效应是一种错觉,实际上并不存在。最早的相关研究是从篮球比赛开始的。科学家对美国费城76人队进行研究发现,虽然大部分球员都有热手谬误,但数据统计表明,投篮是否命中的实际结果与前一次投篮的结果没有正相关关系。目前,经济学、认知科学、法律等领域的研究结果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结论,所以正近因效应究竟是否存在仍然未有定论。负近因效应的研究开始于概率匹配,人们在两种颜色的灯中猜测下一个亮的是哪一种颜色的灯。当一连串结果交替出现后,在预期下一次要出现的结果时,人们更倾向于做出与最近的前一次结果不同的猜测,可见负近因效应的影响,说明负近因效应是存在的。
如何利用心理效应提升记忆效率
最早在实验心理学领域中提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是加拿大学者默多克。他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首先向被试者呈现一系列词语,比如,肥皂、氧、枫树、蜘蛛、雏菊、啤酒、舞蹈、火星、山、手指、椅子、木偶等,每秒钟出现一个词,然后让被试者以任意的顺序自由回忆刚才看过的词语。结果发现,回忆的成绩与词语在原来呈现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密切相关。在词表系列的开始部分和末尾部分的词语更容易被回忆出来。其中,开始部分的回忆成绩好被称为首因效应,而末尾部分的回忆成绩好被称为近因效应。默多克还根据实验结果画出了以词语呈现顺序为横坐标、回忆成绩为纵坐标的回忆曲线。这条曲线两头高中间低,被心理学家们称为系列位置曲线,这种首尾部分回忆成绩好的现象被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认知心理学家对记忆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进行了解释。实验中系列词语的开始部分由于呈现较早,得到更多的复述(即大脑自主进行的重复叙述)而进入长时记忆,保存时间更久,回忆时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现了首因效应。末尾部分的词语出现较晚还没来得及复述而进入了短时记忆,痕迹清晰而新鲜,更容易从短时记忆中提取,这就出现了近因效应。中间的部分既受到前面的干扰,又受到后面的干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都会出现,因此回忆成绩比前后两个部分都差。
记忆领域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可以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老师可以在课堂的开始阶段讲比较重要的内容,在结束阶段再次总结和强调。学生也要重视一堂课的开始和结束部分,对重要内容给予更多的注意。在背诵课文的时候,可以从中间部分开始,或者对中间部分的内容多重复、背诵几遍,这样可以巩固不容易记住的部分,整体提高记忆成绩。
味觉记忆的秘密
在感知觉领域,味觉是5种基本感觉中最少被研究,也最少被理解的。然而,味觉的记忆也存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实验中,被试者按照顺序品尝不同味道的液体,在分别间隔不同的时间后进行再认,也就是再次品尝几种液体,判断哪些液体的味道是之前所品尝过的。15秒(间隔最短时间)后进行再认,被试者对后品尝的液体再认更加准确,出现近因效应;60秒(间隔最长时间)后进行再认,被试者对先品尝的液体再认更加准确,出现首因效应。其他的时间间隔对味道的再认效果则呈现出U型曲线,类似于词表的回忆趋势。研究者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最先品尝和最后品尝的液体都只有一种其他味道的液体和它们竞争,而其他呈现位置上的液体都有前后两个不同味道的竞争,因此再认成绩要更差。
无论是心理学的基础领域还是应用领域,对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作用和机制的探寻都在不断进行中。我们可以利用基本心理认知过程中的规律增强记忆效果,也要避免第一印象和概率上的谬误影响日常判断。无论你是否意识到它们的存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就在那里,将其运用自如便会给生活增加便利,也能让工作和学习如虎添翼。
本文来自《百科知识》
心理学:只要掌握“首因效应”的原理,就能让对方产生爱你的感觉
“怎么样才能够让对方产生怦然心动的感觉呢?”
总是会有很多读者问我类似的问题,他们喜欢一个人,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做?
太过于主动了,怕自己的行为过于唐突会影响到别人,太过于被动了,又怕自己错失了机会。
爱本身就是比较有层次感的,它不仅仅会停留在表面那么简单,但是爱的感觉既是短暂的,也是长久的。
在短时间内有些人会产生爱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让他格外的心动,面对当前的对象,他会觉得对方身上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当然随着两个人交往下去,这种爱会重新被塑造被复刻,那么渐渐的彼此的感情也就会越来越浓厚。
吸引本身就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当你本身足够优秀的时候,那么就可以去利用一些小技巧让对方一点一点的爱上你。
心理学家认为,只要我们能够去掌握“首因效应”的原理,就可以让对方产生爱上你的感觉。
首因效应也叫做“第一印象效应”,这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应或优先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他认为“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实践证明,“首因效应”会影响“定型效应”以及“多看效应”
第一印象的好坏对未来两个人的交往会产生很大的关系,如果你带给对方的印象并不好,那么在未来的日子里,它就会对你形成一种非常固化的刻板的印象,甚至觉得你就是这样一个人。
心理学家认为,两个人只要能够增加熟悉度,就可以互生好感并且增加感情。
随着交往的深入,两个人的情感也就会越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多看效应,然而多看效应也是建立在第一印象基础之上的,如果第一印象差,那么两个人只会越来越厌倦。
第一形象是一个人最好的标签,它不仅仅肤浅的只限于一个人的美丑,更多的是这个人整体的一种形象。
好的形象我们可以概括为端庄优雅,大方、精神等等,而差的形象,则包含着不礼貌、傲慢等。
形象的好坏取决于一个人的整体行为以及长时间内所形成的性格特点,当然还有一些人会把其称之为素质。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时候要懂得严于律己,不要刻意的去放纵自己的那些坏习惯,而是要懂得及时改正。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无论是和他人进餐,还是同时合作一件事情的时候,要懂得去礼让,而不是以自我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毫不顾及他人。
形象是一个综合因素的概括,这并不是虚伪的假装,而是一个人由内而外所散发出来的,因此我们要注重个人的形象问题,懂得去提升自身的道德感。
如果说第一眼先看一个人的形象,那么在下一步的接触中,就是要通过沟通来了解一个人。
语言是一门艺术,在你们两个并不熟悉的情况下,选择倾听往往是最明智的行为。
一些人为了突出自己的性格特点,为了故意抬高自己的地位,所以他们会刻意的去说一些凸显自己的话,但是这在社会交往关系中并不是聪明的行为,他会让人觉得你很无知,你很骄傲。
首先,倾听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如果你能够耐下心来去听他讲话的时候,对方在内心深处也会得到一种满足。
其次,在你了解对方表达的内容时,积极的给予对方反馈,则会让对方对你的印象更加深刻,对方会觉得你是一个非常有内涵的人。
如果你已经在对方心里留下了不好的印象,那么就要及时去挽回自己的形象。
在下一次的交往中,你要尽可能的去规避自己身上的这些问题,避免给他人带来不好的情绪体验。
与此同时,我们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要懂得去换位思考,要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他人,唯有这样才会让对方感知到你的善良和魅力。
之所以有些人在第一次接触的时候就产生相见恨晚或者一见钟情的感觉,是因为这些人的第一印象就非常好,这也是首因效应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方文山说:“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与你躲过雨的屋檐。”
爱上一个人就是看见这个人会满心欢喜,想到这个人也会格外幸福,这种爱不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的淡漠,只会变得越来越浓厚。
The End –
作者 | 心理咨询师付
恋爱婚姻心理主笔团 | 用心理学分析爱情、婚姻、人生
参考资料:《社会心理学》、《部分心理学》
微信公众号:恋爱婚姻心理
首因效应
大家好,欢迎来到心理学小课堂!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心理学现象——首因效应。你可能会问,什么是首因效应呢?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对一个人或事物的第一印象,会对后续的判断产生深远的影响。
想象一下,你第一次见到一个人,他微笑着向你打招呼,给你一种温暖的感觉。即使在接下来的交流中,他可能会说一些让你觉得不太舒服的话,但你仍然会倾向于认为他是个好人。这就是首因效应在起作用!
研究表明,首因效应不仅影响我们的社交关系,还会影响我们对品牌、产品,甚至是新闻报道的看法。比如,很多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往往会被广告中的第一印象所吸引,而忽略了后续的信息。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品牌会在广告中强调他们的“首次亮相”!
那么,首因效应是如何工作的呢?心理学家发现,当我们接触到新信息时,大脑会自动进行分类和归纳。第一条信息往往是最容易记住的,它会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后续的信息,即使再重要,也很难改变我们最初的看法。
那么,我们该如何利用首因效应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呢?首先,在与人交往时,尽量展现出积极的一面。比如,保持微笑、主动打招呼,这样能够让别人对你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其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来影响他人的看法。例如,开场白可以设置得更加吸引人,让对方在第一时间就对你产生兴趣。
当然,首因效应也提醒我们要保持警惕。我们在评判他人时,不要仅仅依赖于第一印象,要多给对方一些机会,去了解他们的真实面貌。这样不仅能帮助我们建立更深厚的人际关系,也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原创文章,作者:chanong,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yuspace.com/16627.html
用户评论
烟花巷陌
这篇文章让我对首因效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之前我其实一直感觉自己会被“第一印象”影响,现在知道了为什么了。这个在谈朋友的时候特别重要,要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啊!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あ浅浅の嘚僾
写的不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概念,我也终于明白首因效应是怎么影响人际交往的。但我觉得每个人对“第一印象”的需求程度不一样吧,有些人更看重内在品质。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ok绷遮不住我颓废的伤あ
我以前总是觉得第一印象很重要,可是后来发现很多朋友根本不在乎别人一开始的感受,他们会慢慢了解你,然后决定如何相处。首因效应真的那么重要吗?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蝶恋花╮
这个“利用”首因效应确实需要拿捏好,不能太刻意,否则显得做作。 要想从第一印象就带给对方好的感觉,我觉得真诚最重要吧! 比如主动热情地打招呼,展现出你的友好态度。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纸愁肠。
写得真好!我一直觉得自己不太善于交际,原来是首因效应的影响更大啊。现在明白了,要学会利用首因效应,让自己从第一印象就加深对方的好感!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无望的后半生
文章说得很有道理,首因效应的确是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之一。 比如在面试的时候,好的穿着打扮和自信的态度会给面试官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是,过度强调“第一印象”可能会让人们忽略对方的真实性格和能力。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花花世界总是那么虚伪﹌
我觉得这个“利用”的首因效应有点像是耍花招吧? 人际交往不是应该建立在真诚和尊重的基础上吗? 虽然首因效应是一个重要的现象,但我们不应该为了刻意去迎合对方而改变自己呢!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旧爱剩女
文章讲解得很清楚!我现在更加了解首因效应是怎么回事了。 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运用好这个效应,比如在参加社交活动时,可以先主动和他人打招呼,展现出你的友好热情。 这样有助于拉近彼此的距离,更好地融入人群。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纯真ブ已不复存在
这篇文章让我意识到,首因效应确实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要学习如何更好地利用它来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 但同时也需要注意,不能过度注重“第一印象”,要真实地展现自己!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寒山远黛
首因效应真的很有趣! 我在工作中也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比如,一个项目的团队成员最初的表现不好,就会让我对整个项目更加犹豫不决。 其实这是首因效应的体现吧! 但是,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轻易被“第一印象”所左右。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坠入深海i
这篇文章开阔了我的视野,我之前根本没有想过首因效应的存在。 知道了这个概念以后,我就更加注重自己的形象管理和社交技巧了!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烬陌袅
我觉得文章写的有点过于简单化了,首因效应是复杂的社会现象,不能一概而论。 我认为除了“第一印象”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会影响人际交往,例如价值观、兴趣爱好等等。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不浪漫罪名
现在越来越觉得个人形象很重要了!尤其是参加一些社交活动的时候,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可以让我更快地融入人群,更容易赢得好感。 要学习如何更好地利用首因效应去展现自己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浅嫣婉语
我发现这个首因效应其实在很多行业都有应用,比如营销部门会通过广告宣传来营造积极的品牌形象,从而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可能性;电影推荐系统也会根据用户的观看历史,推荐他们可能感兴趣的影片来提升他们的体验。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念旧情i
感觉这篇文章还是挺有借鉴意义的。 在生活中要学会利用首因效应,例如在遇到新朋友的时候可以主动介绍自己,展现出你的友善真诚,这样更容易让人产生好感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迷路的男人
个人觉得首因效应更多的是一种思维导向,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去了解一个人而不是被“第一印象”所束缚。 人际交往是要建立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的!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剑已封鞘
看了这篇文章后 我更加意识到 在沟通中要懂得抓住重点 尤其是用语言描述自己 的时候 要让对方记住你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