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洛丽塔情结,以及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这篇小说,恐怕是中国文学史上讲述“畸恋”的先河。这种爱,是违背道德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却真实的上演着。
都说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这句话是用来形容父亲对女儿的宠爱,但这种爱必须是有界限且纯洁的。一旦逾越界限,爱就变成了枷锁,锁住家里的每一个人。
读完《心经》,我更多的是震惊和遗憾,震惊的是一个父亲居然和女儿维持了七八年的暧昧关系,遗憾的是原本的幸福家庭因为缺乏边界而变得支离破碎。
故事中的每个人都渴望爱,但都没有得到爱,反而在爱而不得中苦苦煎熬。我们都以为自己是爱的主人,实际上人人都是爱的奴隶。
小寒和父亲许峰仪和普通的父女关系不同,他们更像是一对恋人。
小寒经常谈论自己的父亲,让同学都以为她没有母亲,甚至有人误以为小寒和父亲是一对情侣。在小寒的眼中,父亲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
这个四十岁的中年男人,有钱有权,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小寒的心。小寒明明才20岁,有时候很孩子气,有时候又老气横秋。在许峰仪面前,她完全像个情人,有关心,有亲昵,有抱怨。
比如,
父亲回到家,她会说:“你瞧你,连外衣都汗潮了,也不知道你怎么忙来着。”
小寒20岁生日,父亲迟回来,她和自己的同学抱怨:“我难得过一次二十岁生日,他呀,礼到人不到!”
这种抱怨实际上是另一种秀恩爱。
还有两人之间的亲密举动也是令人乍舌。
“小寒轻轻用一只食指沿着他鼻子滑上滑下。
小寒绕过沙发背后去,又弯下腰来,两只手扣住他的喉咙,下颏搁在他头上。峰仪伸出两只手来,交叠按住她的手。”
两人的亲密,已经完全超越了父女该有的界限。小寒想做永远的小孩,在父亲面前,就可以永远得到疼爱。小寒对父亲的爱,爱到疯狂,爱到毫无理智。
她曾和许峰仪说:“我是一生一世不打算离开你的。”
少女的爱情,热烈又让人无法抗拒。而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了七八年,在小寒才那么一点高的时候,和父亲之间的关系就变味了。七八年前,小寒不过十二三岁,那是孩子性启蒙的阶段。
很难想象,在小寒的整个成长过程中,许峰仪到底充当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很多人说,小寒才是罪魁祸首,她不断挤占母亲的位置,剥夺父亲的爱情。
可是,父母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显然权力更大,也占据主导位置。让小寒陷入这样的不伦恋,许峰仪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许峰仪为何会这样?
有一个词叫做洛丽塔情结,用来形容男人对年龄较小的女孩的偏爱。这类女孩往往兼具可爱和成熟。
小寒就很符合这种特征。
“她的脸是神话里的小孩的脸,圆鼓鼓的腮帮子,小尖下巴,极长极长的黑眼睛,眼角向上剃着。短而直的鼻子。薄薄的红嘴唇,微微下垂,有一种奇异的令人不安的美。”
男人为何会贪恋这种女孩?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中年男人害怕生命的丧失,通过霸占年轻姑娘来获得心理安慰。
许峰仪也对小寒说过:“你给了我精神上的安慰!”
对有钱有权的男人来说,更害怕老去。就像许峰仪连头上有了几根白发,都要怅然若失。这种情结,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
比如《喜宝》里面的勖存姿,他贪念喜宝,贪念的就是她身上的那种生命力。
许峰仪最扭曲的是,把这份情结寄托在小寒身上。让小寒深深的依赖许峰仪给予她的安全感,而后许峰仪又要挣脱这段感情。他想要把小寒送到亲戚家,或者他带着妻子远走。
但许峰仪之于小寒就像一条藤蔓,她满心的只想越过篱笆去,去看看那个宽敞的世界。
许峰仪的背离,看似是作为一个父亲对小寒的慈悲,他不希望耽误小寒,实际上何尝不是另一种自私。他怕道德的审判,良心的拷问,所以采用另一种极端的方法伤害小寒。
许峰仪要斩断小寒的念想,他的方法是和小寒的闺蜜段绫卿同居。段绫卿和小寒有几分相似,并且原生家庭稀里糊涂。
父亲早逝,母亲辛辛苦苦抚养两个孩子。她哥哥娶了媳妇,后来又死了。她和母亲,嫂嫂一起生活,这两个寡妇对段绫卿并不待见,因为她们嫉妒段绫卿还有前途,而她们没有人,没有钱,没有受过教育。段绫卿迫切的想要逃离那个家庭,逃离的唯一方式就是结婚。
她曾说过:“任何人……当然这人字代表某一阶层与年龄范围内的未婚者……在这范围内,我是人尽可夫的。”
如此可怜的女孩,又有几分姿色,自然是惹人怜爱的。许峰仪把自己对小寒的那份情结,成功的转移到了段绫卿身上,并且急于要搬出去和她同居。
这对小寒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她把段绫卿视为情敌,一边阻止许峰仪和她在一起,一边又要说服段绫卿。对于许峰仪,小寒完全没有办法。
因为许峰仪这样的男人,很清楚自己要什么,也明白段绫卿想要什么。他执意要走,小寒是拦不住的。
当然,小寒不会就此罢休。她想了三个办法。
第一:许峰仪这是背叛婚姻,让母亲去阻拦他。
第二:她曾经把龚海立介绍给段绫卿,也让他去阻拦她。
第三:她要去告诉段绫卿的家人,让她家人去阻拦。
但是这三条路,她都没有走通。
许太太是个软弱的人,她认为要保全家庭,就得要隐忍,并且她和许峰仪早就没有感情了。
她自己不阻拦,也不让小寒阻拦。在小寒去找段绫卿家人的时候,她用一个谎言把她骗了回去。
而龚海立根本不爱段绫卿,哪怕两人曾经谈婚论嫁,他也明白那不过是逢场作戏,把婚姻当成一个任务罢了。
再者,他喜欢的是小寒。彼时的小寒已经到了孤立无援的地步,她害怕失去许峰仪,她在恐惧中找到的唯一出口就是告诉全世界,她要和龚海立订婚了。
你看,小寒对于爱情,依然还是少女般的幼稚。既然你有了别人,我也要找个别人,才不会显得我那么狼狈。小寒的赌气,只会伤害到更多人。
其实在这个故事中,龚海立是最无辜的,他爱小寒,可是小寒完全把他当成一个工具人。先是用来讨好自己的闺蜜,又用来成为自己报复的渠道。可是这一切,龚海里都是局外人,他什么都没有做错。
许峰仪对小寒的影响是巨大的,她剥夺的何止是一个少女的正常人生,还让她的爱情观陷入扭曲。小寒也有同龄男孩追求,但她总是在别人爱上他的时候,就把别人丢弃。显然,她已经无法进入正常的恋爱模式了。
在这场畸形的父女恋中,最大的赢家还是许峰仪,他占有了小寒最懵懂最美好的那七八年。为了逃避良心的谴责,他又勾搭上了段绫卿。怎么算,他都不亏啊。
只有小寒,还在那段畸形的恋爱中,走不出来。而为这场爱情买单的,又何止是小寒,还有许太太。
在小寒和许峰仪的不伦恋中,最痛苦的是许太太。在那个家里,她目睹着自己的丈夫和女儿的亲昵,她像个第三者,却又后知后觉。是的,许太太一开始并不相信小寒和许峰仪之间的关系。
她说过:
“你叫我怎么能够相信呢?我总拿你当个小孩子,有时候我也疑心。过后我总怪我自己小心眼,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啦。我不许我自己那么想,可是我还是一样难受。有些事,多半你早忘了:我三十岁以后,偶尔穿件美丽点的衣裳,或者对他稍微露出一点感情,你就笑我,他也跟着笑……”
有人说是许太太的软弱才导致小寒和许峰仪之间的畸恋。我真的无法责怪许太太,因为在这整个故事中,她也是受害者。她爱自己的女儿,也爱自己的丈夫,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的肮脏事。
她所谓的软弱不过是用善意去看待别人,就像她认为小寒只是个天真的孩子。可是她不知道,小寒早已把她当成情敌,恨她入骨。
哪怕和母亲的腿靠在一起,小寒都会感到恶心。
“她们只是爱着同一个男人的两个女人。她憎恶她自己的肌肉与那紧紧挤着她的,温暖的,他人的肌肉。”
小寒不断追求许峰仪的爱,就相当于离间了父母的爱情。我相信最初的她和许峰仪之间也有浓烈的爱情,可是小寒的存在,让许峰仪把许太太当成了一个隐形人。在这个家庭中,许太太的痛苦是不被看见的。
变形的身材,眉心极深的皱纹,都是见证。她就像家里的女佣,为丈夫和女儿打点生活的一切。哪怕明知道许峰仪要去和别的女孩同居了,她还是要帮他收拾好行李,开好药方。
这段婚姻,已经让许太太完全失去自我,以及抗争的能力。哀默大于心死,她对许峰仪的背叛已经麻木了。
当小寒告诉她,徐峰仪和段绫卿的事情,她也只是说:
“不让他们去,又怎么样?你爸爸不爱我,又不能够爱你。留得住他的人,留不住他的心。”
许太太才是真正的可怜人。丈夫的冷漠,女儿的背叛,让她无处可逃。那些怨恨,她都深埋内心,独自消化。难以想象,在那七八年中,她又经历了怎样的孤独和痛苦。所有人都可以伤害她,但她就像砧板上的鱼肉,不再动弹。
她是被畸形的家庭坑害的,而最大的凶手是许峰仪。许太太更让人心疼的一点是母爱的伟大。尽管知道小寒和许峰仪的感情,她没有责怪小寒,反而阻止小寒和不爱的人在一起,让她去北方生活一段时间。
许太太对小寒的爱,是最纯粹的母爱,也是那一刻,母女彻底和解。许太太那一句:“你放心。等你回来的时候,我还在这儿,”解开了小寒内心所有的结。
或许那一刻,小寒才真正明白什么是爱,什么是不爱。
这整个故事,充满了悲凉。故事中的每个人都爱上了不该爱的人,从而在感情中苦苦挣扎。
张爱玲给这个故事取名为《心经》,《心经》也是佛经,是叫人放下心中的纠葛。张爱玲写这个故事,或许也是出于这个用意。在感情里,众生皆苦,所谓爱,也不过是虚妄。正如许太太那句:“人活在世上,不过短短的几年。爱,也不过短短的几年。由他们去罢!”
愈姑娘:情感作者,专注新时代女性的成长和情感。
原创作品,抄袭洗稿必究。
《那些年》与《洛丽塔》:纯爱与欲爱的故事
十五、六岁正是男男女女情窦初开的日子。这个时候的男女们很容易产生那种朦朦胧胧的感情,在这个时候我们通常会发现身边的某一个女生或者男生是那么漂亮、那么让你向往。这就是青春,所以歌德在年老的时候还爱上了一个少女当这位\\”少年维特\\”成为了一位74岁的老人,在疗养胜地马林巴德过着安享晚年的日子陷入了苦恼的恋情。而这次的对象,却是一位19岁的少女——乌尔莉克•封•莱韦措。
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写道:那个少女不怀春,那个少男不钟情,又像《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神父所说:\\” 充满生命力的灵魂,即便年迈,仍有爱的能力。
在爱情面前,世俗的一切障碍仿佛都不复存在,眼前只有爱人的倩影,共同生活之后的无边快乐。老年歌德将这场人生中最后一次的热恋,化作了一首沉重的抒情诗——这就是歌德晚年著名的《马林巴德哀歌》。
我怎能指望佳期可再,
指望含苞待放的这一天?
天堂、地狱对你敞开;
心潮澎湃,变化万千!——
别再犹豫!她走近了天国的门扉,
她把你抱起,拥入她的双臂。
……
甜得要命的最后一吻竟然
将缠绵而美妙的情网斩断。
脚步时行时止,回避门槛,
仿佛火剑天使从这儿把他驱赶;
眼睛盯着阴暗小径不胜懊丧
回头一望,小门已经关上。
……
乌尔莉克•封•莱韦措暮年的时候说,只要当时母亲同意,她愿意嫁给他。\\”想当初,摩西爬上立法山的时候筋疲力尽,没有听见第一诫,从而铸成永世难消的悲剧性错误,现在他爬上了自己的西奈山,他也筋疲力尽,但是他的耳朵一点不背,他的耳朵比任何时候都听得清楚,他听见了,他听懂了第一诫:你不应爱。\\”
青春的力量、爱情的力量这就是生命的含苞待放,就有了许许多多讲青春爱情的故事。笔者为大家准备了两部截然不同风格的作品,让大家一起感受十几岁女生的纯爱与欲爱。
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说起
笔者说这部作品应该大部分人都有着强烈的共鸣吧,这就是2012年度最受欢迎的青春电影。也是青春电影的滥觞。跟着这部电影的《同桌的你》、《匆匆那些》、《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一下子在那几年垄断了大荧幕。终于在最近几年才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其实《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作者是九把刀。该小说是自传体小说,讲述了柯景腾和沈佳宜之间令人唏嘘的爱情故事。柯景腾读国中时是调皮捣蛋的男生,老师将他\\”托付\\”给沈佳宜。在沈佳宜的监督和鼓励下,柯景腾的成绩越来越好。渐渐地,他也喜欢上了沈佳宜。但是柯景腾却不敢向心爱的女生表白。就这样一直错过,一直就这样到沈佳宜嫁给了别人做妻子,这样一个没有表白过得爱情就这么画上了句号。
与《少年维特之烦恼》相似的《那些年》
笔者以歌德开篇就是要告诉大家歌德和九把刀都写了一个关于青春的故事。一个带着无限唏嘘的感慨的故事。
第一、两部作品的唯美纯爱倾向,《少年维特之烦恼》和《那些年》中我们看到的就是一种唯美而动人的初恋情结,不管是维特和绿蒂还是柯景腾与沈佳宜,在他们心中永远都似乎存在着一种唯美而动人的小小心思,这是只有初恋的人才有的感受,这种初恋的感情有点甜、有点苦涩、有点不知所措,我们生活在这个大千世界中,长到了似乎懂一点爱情的年纪的时候,你发现爱情来了,懵懵懂懂的来了。
第二、淡淡的青春哀伤,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青春成了遗憾与淡淡忧伤的代名词,《悲伤逆流成河》这样的作品似乎也是青春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体现。维特的青春是悲伤的,因为他的爱情是不顺利的,生活是不顺利的,事业是不顺利的。全文就像感伤的抒情诗,坦露心扉,毫无矫饰,无论是维特爱的欢愉或痛苦,都跃然纸上,像是捧出一颗跳动的心,激起读者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和精神上的极度震动。结局是维特自杀了,他不敢面对这个令他迷茫的生活,他轻生来抗拒。《那些年》的悲伤没有那么浓郁,毕竟是一本反映中学生的作品,但是读起来还是让人感受到遗憾与感慨。总会有种淡淡的悲伤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而来,从什么地方消失,这种悲伤似乎就是在那里。柯景腾没有和沈佳宜在一起让人感到遗憾,因为这样的情节会让你想起来那个你曾经喜欢的女孩已经成了别人的爱人了。
第三、懦弱的男主人公形象,爱却是难以说出口这是笔者最不能理解的问题。维特一心一意爱着绿蒂。维特的爱是那样的真心实意,又是那样的小心翼翼,他深爱着绿蒂,却又不敢表达自己的心意,只因绿蒂早已与他人有婚姻。他没有想着破坏绿蒂的生活,\\”我爱你,与你无关\\”,是他爱情的最佳写照。绿蒂也不敢接受维特的爱情,只愿意享受最终导致了他的自杀。柯景腾因为害怕拒绝而不敢表白错失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可是爱情就是大声说出来。两部作品我都能感受到懦弱主人公不敢面对自己和生活的样子,那个青春里无限悲哀的痛苦故事。
这就是所谓这两部作品的相似处,这些便是纯爱的典范,其实在诸多文学作品中还有一部作品是描写十几岁女孩大胆的欲望之爱的。十几岁女孩的欲望,情欲都在这部有极大争议的作品中展现。我们只探索其中的美,对于那些不合三观的地方也必须要加以批评。
大胆的青春欲爱《洛丽塔》
《洛丽塔》的美感
有人觉得奇怪这样一部乱伦的小说而且有些不良的故事却成为了一部非常知名的文学著作。这部作品和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一样,有些非常多可以探讨的东西,但是剔除那些有些不良的因素,《洛丽塔》有着不同于《那些年》中纯爱的另类美感:
《洛丽塔》(Lolita),又译为《洛莉塔》、《洛丽泰》、《罗莉泰》,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绝大部分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恋爱故事。
小说描述一位从法国移民美国的中年男人亨伯特在少年时期,与一14岁的少女安娜贝儿发生了一段初恋,最后安娜贝儿因伤寒而早夭,造就了亨伯特的恋童癖.
由于儿时的阴影,亨伯特对洛丽塔无法自拔,为了亲近这名早熟、热情的小女孩,亨伯特娶女房东为妻,成为洛丽塔的继父。后来女房东在丈夫的日记中发现自己的丈夫对女儿的企图和对自己的不忠,十分生气,于是写了三封信,在寄信的途中被车子撞死。亨伯特将洛丽塔从夏令营接出来一起旅行,他以为在洛丽塔的饮料中下药,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亲近她。
结果药对洛丽塔全无效果(因为那并不是真正的强力),相反第二天清晨洛丽塔主动挑逗亨伯特,发生乱伦的关系。亨伯特然后告知洛丽塔她的母亲已经去世,至此洛丽塔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接受了必须和继父生活下去的这个现实。 亨伯特带着洛丽塔以父女的身份沿着美国旅游,他利用零用钱、美丽的衣饰和美味的食物等小女孩会喜欢的东西来控制洛丽塔,以及继续满足自己对她的欲望。洛丽塔长大后,开始讨厌继父,她意识到\\”即使是最可悲的家庭生活也比这种乱伦状况好\\”。于是她开始跟年纪相当的男孩子交往,并借着一次旅行的机会脱离继父的掌握,一开始亨伯特疯狂的寻找,但是最终还是放弃了。
三年过去,一日亨伯特收到洛丽塔的来信,信上说她已经结婚,并怀孕了,需要继父的金钱援助。亨伯特给了她400美元现金和3600美元的支票还有把屋子卖了买家先付的10000美元跟房子的契约。他要求洛丽塔说出当时拐走她的人,洛丽塔告诉他那人正是其为学校演出的剧作家,并告诉他,她和奎迪出走后,因为拒绝了奎迪要她和其他男孩子拍摄影片的要求,而被奎迪赶了出来。亨伯特请求洛丽塔离开她的丈夫和他走,但是她拒绝了这个要求,亨伯特伤心欲绝。他追踪并枪杀了奎迪。最终, 亨伯特因血栓病死于狱中,而17岁的洛丽塔则因难产死于1950年圣诞。
夸张且大胆的情节
笔者不关注作品本身的情节而是就这个故事来说,这个故事颠覆了所有青春小说的定义。青春不仅是伤感的,也可能是痛苦与颓废的。洛丽塔的青春周旋在不同年龄的男人中间,她的青春力量迷倒了很多的男人。这个惊世骇俗的故事挑战着人们的道德观念,而且还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故事里展现了一个别样的青春。洛丽塔的青春更加接近于成人世界,经历了母亲去世、继父的追求、被人欺骗等种种的不堪,洛丽塔一直都以成人的生活来刻画青春。《那些年》里简单的故事显然已经不够深邃,让人回味的余地除了爱情的遗憾还有什么呢?《洛丽塔》的故事围度远远超出了《那些年》。有时候,青春并不是那么美好,青春被撕碎了也是另外一种大胆的美感。
超出年龄早熟的洛丽塔
十几岁的女孩已经能够被人定义成小妖精了,不知道该庆幸还是该遗憾。洛丽塔这个形象比任何一个十几岁女孩的形象要令人映象深刻。她的身体的魅力具有成人与孩子之间半成熟的魅力。她会挑逗、勾引、还有些放浪。因为这些特征才让男主人公欲罢不能。那时候她和继父生活在一起,她可能并不知道意味着什么。她只是为了享受实际的快乐才这样不停地做出些惊世骇俗的事情。她洞察到了母亲对大学亨伯特的感情,很巧妙的在两个人之间周旋。她知道,这个男人逃不出她的手心了。洛丽塔用自己的青春换来美食、衣服、零用钱等等她向往的东西。她确实美丽,确实让人心驰神往,一个完全不同于沈佳宜的少女形象就这么深深刻在我们的脑海之中。
执着的爱恋,执着的美感
这个故事给我另一个冲击就是男主人公那段真挚又极端的爱情。亨伯特对于成熟女性没有一点兴趣,他心里只有那个停留在十几岁初恋女友的形象。他爱上洛丽塔是因为他失去初恋女友的补偿心理。洛丽塔其实并没有那么美,客观的说除了美丽的皮囊之外有些俗气、放荡、狡猾。可是,男主人公的爱恋让他自动屏蔽了这些缺点,他爱是真的爱到骨子里了。他在心里不断建设一个完美的洛丽塔形象。洛丽塔出走,他疯狂了,他不停的寻找。三年后,洛丽塔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也毫不犹豫希望洛丽塔重新回到她身边。他为了洛丽塔杀了曾经拐走了她的奎笛,他没有试图挣脱法律。他真的爱,虽然他和洛丽塔有着年龄与的差距。其实,爱没有什么大的罪过,只是涉及到了便要让我们反思了。
三部作品,两种不同的青春。大部分的青春会像《那些年》一样平平淡淡的就度过了,很少有人会像洛丽塔一样有着如此特别的青春。青春总会过去,洛丽塔也最终成了想枯叶一样的女孩,沈佳宜最后嫁给了别人步入中年。青春一去不复返,青春不止《那些年》,还有像《洛丽塔》那样的躁动、不可理解。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创文章,作者:chanong,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yuspace.com/16578.html
用户评论
各自安好ぃ
我一直觉得这方面的东西真的需要慎重对待。美少女形象本身就很有魅力,但如果过度追求这样一种风格,就不再是单纯的欣赏了。我觉得每个人都要懂得尊重女性自身的多元化和自主性。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容纳我ii
这篇文章写的挺深入的,让人对“洛丽塔情结”有了更全面的理解。确实,这个概念背后反映的是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仅仅是个人喜好这么简单。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的黑色迷你裙
我一直觉得“洛丽塔”只是服装风格的一种,没有必要过于解读它背后的意味。有些人喜欢这种风格,别人不喜欢也是正常的事,没必要过度争论和批判。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陌上花
感觉这篇文章有点倾向性,将“洛丽塔情结”完全定义成一种负面现象,而没考虑到个人自由和表达多样性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审美标准,不应该强行进行价值判断。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败
作为一个喜欢“洛丽塔”风格的人来说,真的很理解这篇文章中的许多描述。的确,这种风格背后存在着一些复杂的心理因素,需要认真去思考和感受其中的意义。但我也希望能够得到更多同感的认同,而不是被定义为某个负面标签。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折木
我觉得文章中提到的“萝莉化”现象确实值得警惕,因为它可能会导致对女性的过度消费化和物化。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女性本身的多面性和价值,而非仅仅通过某种特定的形象来美化她们。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断秋风
我之前对“洛丽塔”风格了解不多,看了这篇文章后才真正理解它的内涵。确实,它不仅仅是一种审美风格,更体现了一种心态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希望大家能够理性看待这个问题,尊重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ヅ她的身影若隐若现
作者分析得很好,让我进一步明白了“洛丽塔情结”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也更加意识到在解读这种艺术形式时需要谨慎对待,避免简单化和过度评价。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万象皆为过客
有些观点还是比较值得思考的,比如文章中提到的“心理补偿”作用。的确,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和需求,这种对“洛丽塔”风格的追捧可能与自身现实情况有一定的关联。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相知相惜
这篇评论很有意思,让我看到了不同人的看法和理解,也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我觉得应该鼓励理性平和的探讨,去探求这背后的更深层的文化内涵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爱到伤肺i
对于这种风格的喜爱,本身并无不可取之处,但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尺度和边界。如果过度沉迷于幻想,就可能影响现实生活和人际关系。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久爱不厌
我一直觉得,“洛丽塔”应该是一种纯粹的审美体验,就像其他的服装风格一样。不应该把过多的社会标签强加其中,也不应该因为它而产生负面情绪和攻击性的评论。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理应尊重差异。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黑夜漫长
我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我觉得文章中对“洛丽塔”的描述有点偏激。每个人的喜好不同,这种风格的存在也反映了文化的多元性。我们应该用更加包容的态度去对待它,而不是将其妖魔化或者进行过度解读。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逾期不候
这篇文章很有启发性,让我看到了“洛丽塔情结”背后隐藏的复杂心理机制。确实,很多时候,我们的喜好并非仅仅出于审美因素,更可能与我们自身的心理需求和成长经历有关联。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纸愁肠。
我赞同作者观点,过度追求“萝莉化”现象的确值得警惕。它可能会扭曲对女性的认知,加剧性别不平等,甚至滋生一些不好的社会倾向。我们需要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并努力营造一个更加健康的文化环境。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闷骚闷出味道了
我觉得这篇文章的论述过于片面,忽略了“洛丽塔”风格在动漫、二次元文化中扮演的角色。 它也并非全部都是带有负向意味的,在一些作品中它更是一种对美好童真的憧憬和追求。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