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

1

这是一个需要父母更新

教育孩子观念的时代。
现在,有很多父母感觉到:自己辛辛苦苦抚养大的孩子,却与自己越来越生疏了、孩子越来越孤僻、不愿意和自己沟通,变得越来越陌生。
父母发现了爱子的失控,爱已过,恨不行,说不听,骂无用。
当他/她们无奈地说起孩子的问题时,有时候往往得到的答案只有一句“为时已晚”,为什么?
 因为他们错过了孩子心理教育的最佳时间,这源于12岁之前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方式。
我经常从新闻渠道听到或看到种种令父母心碎和痛苦的报道:

因母亲对儿子上网的责骂,年仅12岁的儿子喝农药自杀;因为老师批评几句,学习成绩优秀的女孩居然跳楼自杀;因迷网络游戏,写了大量网络日记的孩子怕父亲责骂跳楼自杀;……
这些痛不欲生的父母不知道:孩子的行为与他们的教育方式密切相关。
这就如同医生看着痛苦的病人,许多病人只能感叹自己的不幸,但事实上,多数疾病都与病人自身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与无知相关。
尽管有遗传问题,有环境问题,但知性的生活方式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孩子的心理问题也同样。
一般而言,孩子出现行为或心理问题: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动辄自杀、还有打架伤害、参与抢劫等“发病期”多在12岁-18岁前后。
孩子12-18岁的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其实都源于12岁之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抚养方式。

2

在你成为父母之前,

是否思考过以下问题?

1

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如果你亟需挣钱,如果你事业太重要,如果你没有时间亲自哺育,那你一定不要着急生养孩子
否则,极有可能钱挣来时孩子已成败家子,事业做大时孩子已经成陌路人

2

你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来教导孩子?
如果你是一个比较注重自我感受的人,你只要别人关心你、而不愿意关心一个吃喝拉撒都要你帮忙的人;
如果你对生活琐事没有耐心也不情愿做,最好不要着急当父母。

3

你是否知道孩子各阶段需要做的“心理抚养”?
心理抚养的内容哪些在先,哪些随后?哪些是基础性的心理抚养,哪些是一生的心理抚养?
如果你以为你的孩子生出来后会自然长大、自然懂事,那你一定会失望。
在如今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里:你不教育他,电视、网络会教育他,当你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种种“毛病”时,再行动,为时已晚。
尤其独生子女时代,父母没有实验期,当你终于明白抚育道理时,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教育期。
很多年轻夫妻可以为一套房、一套电器、一套家具反复斟酌,查询相关知识并不断考察;
但有多少夫妇为生孩子反复斟酌、不断考察、不断寻求相关知识?

很多人认为到了岁数就该结婚,结婚就该有孩子,孩子自然长大就可以了。
却不知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付出多少正确的努力。

3

父母的陪伴无比重要
许多父母常常在孩子青春期发现:自己的孩子对自己有一堆的仇视,为此他们感到恐惧和不解,似乎孩子没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长大。
很多父母告诉我说:孩子出生后,老人愿意帮助我们带,等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我们把他接回来。
可是,他跟我们就是不亲,而且,根本不听话。
青春期出现的隔阂原因在依恋形成期。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将一个出生不久的小猩猩放入一个大房间,房间内有两个铁架子,一个是光秃秃、没有任何装饰物;一个铁架上缠满了绒布,形似一只母猩猩,地上还有吃的、玩的物品。

然后,观察小猩猩是吃、玩、还是要母猩猩。
结果发现:小猩猩面对陌生的房间恐惧地叫几声,然后就爬上模拟的母猩猩架上,紧紧地抱住。
只有在饿的时候,它才下来,吃点东西后又会迅速爬上去、爬到紧紧抱住那只毛绒绒的母猩猩。
这一实验证明:幼小的动物虽然需要食物,但随后的需要就是对抚养者的依恋,后一种需要超过玩具的吸引。

孩子在一岁内,每当熟悉的面孔出现,再受到熟悉的抚养人的拥抱、爱抚,烦躁的婴儿可以立即安静下来。
这种依恋和安全感经常得到满足,婴儿就会出现愉快、轻松的感受;相反,婴儿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的现象。
心理学研究发现: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长期没有得到这种依恋的满足,就容易产生不满足感、从而产生烦躁、敏感、神经质等性格障碍。
所以,专家建议,对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尤其是1岁以内),应该保证1-2个固定的抚养人,不应该总在变换照看者。
所有的父母需要明白:在备孕、准备养育孩子时,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带孩子!
不要让孩子离开你,尤其是初生的第一年!
当然,在孩子12岁之前,依恋现象一直存在,依恋现象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越重要。

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幸福,不在父母能给孩子多少物质,也不在父母有多少知识,
而是你为他生命中,给过多少“他需要的”。
孩子言语发育需要爱的唠叨言语表达是人在社会活动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

4

“身教”比“言传”重要的多对于父母而言,做好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比对孩子说很多大道理,要有用太多。
孩子所有的行为和意念大部分都是由大人的反馈来学得的。

比如,如果孩子在幼小的时候生病,他的父亲或母亲轻轻地走近他身边,用温暖的大手摸摸孩子的额头,轻轻地坐在他身边,给他掖紧被子,陪伴着他。
那么,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当他身边有人生病时,他也会以同样的方式照顾别人。
如果某天孩子与母亲一同上街,一名乞丐把手伸向母亲要钱,母亲没有说话,无声地从身上找些零钱交给乞丐,孩子长大后面对乞丐也会这样做。
相反,父亲经常在家中拳脚于家人,这种家庭长大的男孩在处理自己家庭冲突时一定有相关行为;
母亲经常对邻居泼口大骂或对人骄横跋扈,其子女长大后也会出现人际关系的相关麻烦。
我们必须知道:在父母的亲自抚养中,你的孩子就在复制抚养的观念与性格,复制他最亲近的人的各种行为方式与态度。
孩子早年最重要的模仿人是母亲,然后就是父亲。
一般而言,人的长相大多取自遗传,但人的性格和人的观念则完全取决于父母的言谈举止。
所以,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父母要好好修养自己的言谈举止,在家庭中尽显善良与榜样,在谈吐中表现文雅与谨慎,在处理各种意外事务时有理有节。

原创文章,作者:chanong,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yuspace.com/4536.html

(0)
chanongchanong
上一篇 2024年6月28日
下一篇 2024年6月28日

相关推荐

  • 孩子不听家长的话怎么办

    需要采取有效沟通方法和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来解决孩子不听家长话的问题。家长首先需要认识到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并试着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多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成长过程,…

    心理百科 2024年9月5日
  • 关注心理健康,远离抑郁风险

    抑郁症的危害 抑郁症的危害有:   1、抑郁症病人身体功能较差。丧失劳动能力是非抑郁病人的5倍。    2、自杀行为是抑郁症病人发生的危险行为。复发性重症抑郁患…

    心理百科 2024年6月28日
  • 观鸟能促进心理健康 提升幸福感

    压力大、高兴不起来?你可以试试观鸟这项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活动。研究发现,观鸟可以帮我们减轻压力,让我们更快乐、更健康。 The mental health benefits of …

    心理百科 2024年6月25日
  • 宝宝见人就笑主动求抱抱,是好事还是坏事?

    小区花园里,奶奶抱着宝宝笑开了花:“哎哟,我家宝宝可乖了!谁抱都行,一点儿不认生!”旁边邻居刚伸出手,小家伙就咯咯笑着倾过小身子扑了过去。邻居直夸:“真讨人喜欢

    心理百科 2025年8月27日
  • 内向的女孩真的没有出路吗?

    其实性格内向的女生在工作选择上也有许多适合的领域,尤其是一些不需要频繁社交和高强度人际交往的工作。以下是我根据身边朋友的了解和自己的见解总结的一些适合内向型性格

    心理百科 2024年9月21日
  • 如何保持好的心态

    保持良好的心态,关键在于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心理调节机制,以下是一些实用方法:一、接纳现实,降低内耗允许不完美:接受自己会犯错、事情会失控,把“必须做到”换成“尽

    心理百科 2025年7月31日
  • 大年三十是几月几日,大年三十是几月几日?

    大年三十是几月几日? 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而大年三十是春节的最后一天,也是人们最为重视的日子之一。那么,大年三十是在哪一天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农历和阳历…

    心理百科 2024年3月24日
  • 研究显示:站姿越挺拔的人越冷漠,头往后仰可能是会反社会人格

    人的站姿会和性格有关系吗?从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t psychology)流派来看,个体的真实心理与潜意识会通过外化的行为显示出来;人的站姿其实

    心理百科 2025年7月20日
  • 10条生活中的心理学常识,极其实用

    01 人在夜晚的时候最脆弱,感情和压力都容易在夜晚表现出来。所以,千万不要在夜晚里做任何决定。 02 在暗沉的灯光环境下,更容易做错误的决定。 03 如果在交流的时候,对方的眼神总…

    心理百科 2024年6月10日
  • 六岁年龄差,爱情能走多远?

    情侣之间男女相差六岁,是否能长远,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这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性格、价值观、生活阶段、沟通方式、家庭背景等。年龄差本身并不是决定关系能否长久的关

    心理百科 2025年9月6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